灿爱网 > 奇闻 > 正文

​中国古代最大的战役——长平之战

2025-10-29 21:26 来源:灿爱网 点击:

中国古代最大的战役——长平之战

公元前260,秦赵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役——长平战役。(今山西晋城)

原因是秦昭襄王决定采取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,派两路大军进攻韩国,迫使韩国多割让些土地给秦国。韩国上党太守冯亭面对强大的秦军 无从抵抗,也无力抵抗。于是就使了个“嫁祸于人”的计策,密秘派人去请求赵王,说:“韩国上党百姓不愿意做秦国的人,都愿意归顺赵国。上党有十七座城献给大王,希望大王决定。”对此,赵王求教于平阳君赵豹,赵豹不同意接受,他认为这是引火烧身的事。韩国不能为,赵国同样也不能为,为什么要跟一个强大的秦国作对呢?然而,赵王认为:“不废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十七座城,何乐而不为呢?”然后派赵胜来到上党全盘接受。上党太守冯亭回到韩国都城,对韩王说:“赵国听说韩国守不住上党,现在已派兵来接受上党了。”

韩告秦国:“赵起兵取上党。”秦王怒,令公孙起、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。”(《战国策》秦王谓公子他)意思是,接着韩国就告诉秦王说:“赵国现已出兵接受上党了。”秦王大怒,便派白起,王龁出兵和赵军大战于长平。显然,上党太守冯亭是引起长平之战的关键人物,他的这一计谋不但使自己解脱了,还把矛盾直接引向了赵国。即符合韩国的利益,也符合自己的利益,否则的话,韩国失掉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上党了。

上党战役初始阶段,秦国先让王龁为将出战,赵国派廉颇为将迎战。随着战局发展,秦军节节胜利,赵军连连失败。这下可急坏了赵王。老将廉颇用的是坚守防御的战术,拖耗远道而来的秦军,虽然有小失败,但全局仍掌握在赵军手里。这使秦昭襄王有些尴尬,于是,秦国撤回王龁,派出白起挂帅。而赵国也派出赵括替换了廉颇。白起根据赵括的弱点,采取了佯败后退,诱敌深入,使赵军脱离阵地,进而分割包围,切断赵军粮道。赵军没有粮食吃,数日被围于筑壁中,将军赵括奋不顾身率兵突围。死战中秦军射杀赵括,赵军四十万人降了白起,白起怕赵兵反抗起义,决定尽杀之。只放年龄很小的兵二百多人,其余四十五万人尽坑杀。长平之战仅用五个月时间,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,而秦国更加强壮。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,它改变了历史,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。长平之战,标志着诸侯混战时代的战争行将结束。此战役为春秋战国时代以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战。诚如古人论及东周五百年的战争史,唯推晋阳、长平两役。所谓“晋阳之围,悬釜而炊;长平之战,血流漂橹。”秦国虽然胜利,但也付出了二十万人战死的代价。公元前251年,秦昭襄王死,直到公元前238年,秦王政施展雄才大略,长平大战的意义才真正地显现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