灿爱网 > 生活 > 正文

​原工程兵副司令员武宏回忆:为解决随军家属就业,白手起家办工厂

2025-08-09 04:59 来源:灿爱网 点击:

原工程兵副司令员武宏回忆:为解决随军家属就业,白手起家办工厂

武宏,1918年出生在山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。那时候日子苦,家里靠种地为生,他小时候也没少干农活。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他从小就知道生活不容易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19岁的武宏没多想就参加了八路军,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。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干起,扛过枪,打过仗,慢慢在部队里磨砺出来。

抗日战争那几年,他跟着部队东奔西跑,参加过不少战斗。别看他年纪不大,胆子可不小,冲锋陷阵从不含糊。后来解放战争打响,他又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,从山西打到华北,再到全国解放。战争年代锤炼了他,吃苦耐劳的性格也在这时候扎下了根。1950年代,他被调到工程兵部队,这支部队专门负责修路、架桥、建工事,任务重,条件苦,但他干得有劲儿。

到了1960年代,武宏已经是工程兵的副司令员了。他管的事儿不少,部队建设、工程项目,还得操心战士们的生活。他这人实在,看不得手下人受苦,尤其对随军家属的事儿特别上心。那时候部队里很多人带着老婆孩子,可家属没工作,整天闲着也不是个事儿。武宏琢磨着,得给这些人找点活干,既能养家糊口,也能让部队更稳定。

他当过兵,打过仗,又干过工程,经历丰富得很。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魄力,成了他后来办工厂的底气。他不是那种坐办公室光说不练的人,想到啥就干啥,雷厉风行。这性格在1968年那会儿派上了大用场,解决了不少随军家属的就业难题。

1968年那会儿,部队里随军家属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。工程兵部队驻地多在偏远地方,附近没啥工厂商店,家属想找工作比登天还难。有的家属整天待在宿舍,没事干不说,还老跟战士们抱怨,弄得部队里人心有点浮躁。武宏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。他琢磨着,不能光靠国家拨款或者地方支援,得自己动手想办法。

那时候毛主席有个“5·7”指示,说部队要自力更生,办点生产单位,既支援国家建设,也解决内部问题。武宏觉得这个指示说到他心坎上了。他把师党委常委召集起来开会,拍桌子说:“咱们不能光等着,得干点实事儿。我看办个纺织厂挺合适,既能用得上家属们的劳动力,还能给部队创点收入。”大伙儿一听,觉得有道理,可也犯愁:没钱没设备,这厂咋办?

武宏不怕难,他带着人先从厂房下手。部队有的是人力,战士们平时修路盖房都干惯了。他组织了一个连的战士,在北京郊区找了块空地,开始脱坯盖房。那年冬天冷得要命,战士们手都冻裂了,可没人叫苦。武宏自己也常去工地转悠,看看进度,问问大伙儿缺啥。他还特意交代炊事班多熬点姜汤,怕战士们冻病了。没几个月,厂房就起来了,简简单单几间房,但够用。

厂房有了,设备咋办?武宏派了个叫薛弼友的干部去上海跑一趟。薛弼友找到上海纺织机械厂,磨破了嘴皮子,跟人家说部队的难处。那边看在部队的面子上,答应支援一批织布机,价钱也压得很低。武宏又联系了北京的国棉一厂和三厂,这两家单位有经验,愿意帮着弄点旧设备过来。设备七拼八凑,总算凑齐了,能开张干活。

原料和销售渠道也得解决。武宏带着人跑去牛栏山维尼龙工厂谈合作,那边正好有棉花和化纤原料,愿意长期供货。销售方面,他又找到北京市花纱布公司,签了个供销协议,产品不愁卖不出去。原料有了,销路通了,这厂子算是有了活路。

1969年5月7日,纺织厂正式投产。那天挺热闹,家属们都跑来看,脸上全是笑模样。厂子不大,设备也老,可对这些家属来说,意义不一般。她们从没啥事干的闲人,变成了纺织工人,每个月能拿工资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武宏看着这一切,心里也挺满足。他跟人说:“这厂子不光是给家属们找活干,也是给部队添了份力。”

办厂过程不轻松,困难一大堆。没钱没技术,全靠部队自己想办法。可武宏硬是带着人扛下来了。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,加上对家属们的关心,让这事儿成了。这厂子虽小,却实实在在解决了问题,也给部队树立了个榜样。

纺织厂投产后,慢慢走上了正轨。家属们学会了操作织布机,每天按时上班下班,日子过得有规律了。她们工资不高,可在那个年代,能自己挣钱养家,感觉完全不一样。部队里少了抱怨声,战士们干活也更有劲儿。厂子生产的布料质量不差,卖给北京市花纱布公司后,还能给部队带来点收入,多少补贴了点开支。

这厂子不光帮了家属,也给地方经济添了砖加瓦。附近村民看部队能办厂,也跟着学着搞点副业,日子比以前好过些。武宏常说,这厂子虽小,可意义大,既稳定了部队,也支援了国家建设。他对这个结果挺满意,觉得没白费那番心思。

后来几年,纺织厂规模没怎么扩大,毕竟部队不是专门干生产的。可它一直运转着,家属们靠它过日子,部队也靠它稳人心。到了1970年代,全国经济形势变了,有些家属陆陆续续找到别的工作,厂子的重要性才慢慢淡下来。不过在当时,它的作用谁也抹不掉。

武宏在工程兵副司令员的位子上又干了几年,1970年代后期离休了。离休后,他没闲着,常回部队看看,关心老战友们的生活。他日子过得简单,跟老伴住在一套不大的房子里,平时看看书,写写东西。晚年他身体还行,就是年纪大了,腿脚不太利索。1990年代,他去世了,走得挺安详。部队里不少人去送他,都说他是真心为兵为民的好领导。

武宏这辈子没啥惊天动地的大事,可他干的这些实事儿,让人记住了。他办纺织厂那段经历,成了他人生里浓墨重彩的一笔。有人说他是个普通人,可普通人能把事儿干得不普通,也挺了不起。后来部队里提起他,都说他那股子干劲和对家属的关心,值得学。

这纺织厂的故事,不光是武宏一个人的回忆,也是那时候工程兵部队的一个缩影。白手起家,靠自己闯出一条路,解决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难题。这种精神,放到现在也挺让人感慨。